低线级城市对餐厅预制菜的预算更高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预制菜的一大争议是围绕公共就餐场所:学校食堂、商场餐厅是否应该提供预制菜。
前段时间我们分析过老乡鸡的菜品溯源事件,并通过社交媒体数据得出结论:大众对于预制菜的评价中,正面评价主要围绕味道好吃,负面评价主要是315期间曝光的反面案例槽头肉、梅菜扣肉等。
而占比多的其实是中性评价,重点在于“知情”:比如公开标注预制菜、食材来源可追溯等。
本次调研也有相似的结论,除了基本的安全健康,更重要的是公开标注预制程度,让消费者知情。
在知情权以外,还有超过3成的人认为,如果食堂、餐厅等地方使用预制菜,需要降低价格。
教育博主@刘晓光_恶魔奶爸也曾在微博上指出这一问题,他举了一个例子:
“我以前点一个煎蛋,现煎的,3块钱一个。鸡蛋成本1块钱一个,人工操作匀下来1块钱一次,商家赚我1块,我觉得也行吧。
现在再去,还是煎蛋,就给我预制菜了。预制菜的煎蛋淘宝搜是0.8元一个,批发更便宜,能低到0.7、0.6元。以前成本2块,现在成本0.8块。那是不是价格也要降一下,卖我1块5?完全
依旧还是卖我3块。商家以前赚1块,现在含泪赚我2.2块,利润翻倍。这个就是预制菜的问题:我付出了和以前一样多的价格,却接受了比以前差得多的质量。
预制菜进校园也是一个道理,校园菜价不会有任何减少。以上说的还是建立在‘预制菜完全卫生不用担心食品安全问题’的假设之下的。”
我们在问卷中询问了大家对去这些场合吃预制菜的预算。
一个有意思的结论是,大部分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的人可以接受在餐厅里吃预制菜,但预算不高,超过95%的人只能接受50元及以内的预制菜。
低线级城市的物价更低,但三四五线城市受访者对去餐厅/食堂吃预制菜的预算更高。
有四分之一的人不接受去餐厅/食堂吃预制菜,但约6成的人吃“一顿预制菜”的上限价格在50元及以上,约四分之一的人上限价格在100元及以上。
这或许可以间接论证近两年餐饮集体“下沉”的趋势:在吃吃喝喝上,低线级城市的消费力其实并不低。
从星巴克、海底捞集体“下沉”,到县城零食店遍地开花,大城市的年轻人还在精打细算、晚上8点以后去盒马奥乐齐买打折食品,有钱有闲的四五线青年在“买买买”这件事上反倒毫不手软。
美团发布的《2024春节“吃喝玩乐”消费洞察报告》指出,今年春节期间四线以下地区消费同比增速快,下沉市场成为激发假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而根据麦肯锡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个人消费规模将增长至65.3万亿美元,超66%的增长来自于三线及以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