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十几年工程师,个人感觉中年工程师命运更为令人忧虑。写了这篇文章,希望可以对中年工程师有所启发,也能给年轻工程师些经验!
所谓中年工程师,这里我们指35岁以上,仍然主要从事具体技术工作的工程师。他们和刚毕业的年轻人一样伏案编写软件、调试电路,岁月沧桑,有的甚至已是两鬓灰白。
到了这个岁数上,老婆、孩子要养活,父母要孝敬,负担挺重。混的好的,弄个部门经理、项目组长干干,老板比较器重,收入也会不错,生活自然不愁!混的不好的,和刚出校门的年轻人混在一起,知识老化,一些方面还不如小伙子,老板看中的是你那点老经验,等你身边的小伙子学会了,你也就该滚蛋了。
这个岁数找工作艰难,老板们一般喜欢用年轻人,听话、积极、肯学、能熬夜、好管理、待遇低,不像那些老油条,坏习惯多,难管理、待遇要求高。不少单位招聘工程师清楚写明35岁以下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这些年你始终能刻苦钻研、不断更新知识,总能够站在技术领头人的位置上,那么恭喜你,你至少可以无忧地生活下去,遇到发善心的老板,或许还能发点小财。
如果你的知识已经老化,身边的年轻人也开始对你表示不屑,那么老兄,你该想想究竟是为了养家糊口死皮赖脸熬着?还是扬眉吐气地辞职?
可是辞职之后去哪里?换家单位还不是一样?这把年纪去找工作,主管可能都比你岁数小,人家看着你沧桑的老脸或许会流露出怜悯神情。但别介意,起码比轻视的感觉要好很多,为了生活能忍则忍,退一步海阔天空嘛!
人生就是这样无常,很多技术高手想当然觉得他们做生意也是高手、与人相处也是高手,其实这是错误的。多数技术高手人际关系并不融洽,骨子里很清高,蔑视别人,以为自己懂得技术就目空一切,其实生产配方只是这一生需要的无数技能中的一个,没啥牛的。
知识分子容易走极端,刚才还趾高气扬,遇到点挫折,马上就悲观失望,怀疑自己,这是心理素质不成熟的表现。用解决技术问题的思维去处理社会问题,往往是要栽跟头的!很多老工程师逐步认识到这一问题,但时间太久,想改变自己的性格和思维惯性哪有这么容易。
这就是中年工程师的困境,或许有些人能在挣扎中改变,但大部分人只能在悲伤中沉沦。
对于那些工作在大学、大型国企或者研究机构的工程师则比较幸运,研究条件比较好,无须考虑这么多烦恼的事情,专心去追赶技术前沿就可以了,不能发达,起码生活无忧,弄的好了也能搞个X等科学技术奖,评个高工、教授或者研究员之类的职称,左邻右舍见了你也会挺客气,面子还是有的。
要是你在企业工作,那可就操心了,危机感会越来越重,尤其是在私人或者外资企业,纯粹的市场经济,单纯经济利益下驱动的研究或者研发环境是难以搞出什么名堂的。随时面临被炒鱿鱼的危机。老板们当然想用Zui少的钱请来zuihao的工程师,你也别怪人家,要是你自己当老板说不定更黑呢,谁舍得花自己的钱。
自己干!——这是不少人抱怨之后说的狠话。没错!是可以自己干,但要先看看自己是不是这块料!你是技术高手,欠缺的东西仍然很多,甚至在小学生学历的老板面前优势也并不明显。人家有广泛的社会关系、胆子够大,光凭这就比你强!
是的,你懂技术,他不懂,可是当今社会找个懂技术的人很难吗?多少戴高度近视眼镜的高手等着赏识他的老板出现呢。让别人去埋头搞开发,比自己辛苦调试、编程更明智。
改变思维、改变心态,把自己和卖快餐的文盲老板放在同一层次是你创业成功的第一步!要改变光躺着想是没用的,白日做梦而已!放下你的电脑和示波器,到你乡下亲戚的菜摊子上帮忙卖菜吧,看看他们如何跟人打招呼、如何介绍产品、如何谈价钱、如何留住老顾客……实习上几个月保证大长见识,保证会让你深刻反省自己!这些学问可一点不比你的PLC低级呀,值得深入研究,保证终生受益!
要有赌一把的勇气和胆识,当你创业的时候,很多投资和决策需要你自己做决定。不像以前打工的时候,这些问题都是由你当初看不爽的老板去决策,人家承担风险,而你旱涝保收。
现在不同了,赔钱赔的是自己的血汗钱,有所犹豫和谨慎是必然的,但关键时刻要敢于去赌,没这点勇气和胆量是成不了大事的。你就会发现:那时的你竟然和当初蔑视的老板一样缩手缩脚,瞻前顾后,为什么?因为当初花的是别人的钱,现在花的是自己的钱!
生活中不少高工、教授带着项目下海,想法确实好,项目确实也不错,但恰恰由于自身的问题导致Zui终多数惨淡收场,到Zui后还只会怨恨别人,就是没反省自己的不足。技术不等于市场,更不等于成功。专利技术的市场转化率连1%都不到啊,就这可怜的1%还有不少是失败的结局。清楚了解现状,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未来。
呵呵,瞎扯这么多其实也是自己这些年的一些感悟和体会,希望对咱们中年工程师能有所启发!
在这里就个人情况补充说明一下:
我从三年前开始基本脱离具体技术,转而先后从事管理、市场策划等,力求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做过总工、副总、总经理等职位。随后开始创业,经过几年艰辛努力,虽不敢说发达,但总体情况也不见得太差,起码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着。
技术确实是越来越生疏,但这已经无关紧要,凭着十几年的技术积累,把握好产品的方向还是没问题的,让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埋头去研发、调试不更好?当初咱也是这样过来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