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伺服系统发展历程
我国伺服系统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70年度时期,伺服系统被应用于国防科技、jungong等高端制造行业。第二阶段是 80年度以后,伺服系统开始在一些高端民用制造中得到尝试;2000年以后,随着制造强国等战略的提高,我国制造业水平提到很大提升,伺服系统在我国高端制造业中得到大范围应用,但使用的几乎都是国外的伺服系统。
随着国内电机制造水平的大幅提升,交流伺服技术也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厂家所掌握,交流伺服系统上游芯片和各类功率模块的不断进行技术升级,促成了国内伺服驱动器厂家在短短的不足十年时间里实现了从起步到全面扩展的发展态势。比如数控系统企业中的广州数控,电机和驱动企业中的南京埃斯顿、英威腾、东元、新时达和北超伺服等,运动控制相关企业中的深圳步科、杭州中达,乃至以变频器为龙头产品的台达、汇川等都已纷纷投身伺服产业并实现了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国外交流伺服厂商在大陆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刺激下,大举开拓guoneishichang,陆续在国内设置工厂或办事处,招募代理商,利用本地资源,批量生产和销售各种规格的交流伺服系统产品。大陆交流伺服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国产伺服系统起步较晚。2000年以后国内厂商才真正开始民用伺服系统的研发,目前在功能、性能和工艺方面和国外产品仍有较大的差距。国产伺服电机以小功率的低端产品为主,国产伺服厂商采取的营销策略通常是通过较高的性价比吸引使用精度要求相对较低的客。目前国内厂商已经完成中低端伺服系统研发与量产,但由于加工水平和研发水平的限制,高端伺服系统我国仍处于研发阶段。
2019-2023年中国伺服驱动器市场规模
五、guoneishichang主要伺服驱动器品牌情况
伺服电机在伺服系统中控制机械元件运转的发动机,具有抗过载能力强、高速性能好、低速运行平稳、发热和噪音明显降低的优点。以下为中国市场主要伺服驱动器企业的地位。
1、松下、安川处于第一梯队
分品牌来看,以市占率划分,伺服系统市场呈现出了明显的梯次结构。以松下、安川为代表的日系品牌市场占有率相当,市占率分别占比13.9%和12.2%,处于第一梯队,与其他品牌明显拉开差距。松下和安川的伺服系统在高端装备上使用的很多,一些设备厂商都是应下游客户要求装配。台达、三菱处于第二梯队,市占率分别占比11.9%和7.9%。汇川、西门子等处于第三梯队,市占率分别占比4.4%和5.0%。三洋、施耐德、罗克韦尔、博世力士乐等处于第四梯队,市占率约3%。内资企业除汇川外,成规模的企业有数十家,但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市场份额普遍在1%以下,并且主要集中在低端领域的中小型伺服产品,竞争激烈,盈利能力也比较差。
2、日系品牌市场占有率仍较高,国内伺服市场进口替代空间大
近年来,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在快速提升,但日系品牌仍牢牢占据国内伺服市场近半壁江山。同大多数高精密度的产品一样,长期以来外资品牌占据了国内伺服系统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市场占有率达77%。
其中,日韩系品牌占比为45%,主要以日系品牌为主,包括松下、三菱电机、安川、三洋、富士等,这些都是老牌的日本工业自动化设备生产商,技术上都很全面,产品特点是技术和性能水平很高,比较符合中国用户的需求,价格也比较高。
为欧美品牌占比22%,其中美国zhiming的有罗克韦尔,丹纳赫、帕光等,德国则拥有西门子、博世力士乐、伦茨、施耐德等品牌。欧美品牌主要集中遇于大型伺服系统,面临着市场萎缩的风险,到2015年欧美的市场份额减少10%至22%。
3、国内外主要伺服驱动器公司产品特点
中国伺服驱动器行业展望
伺服驱动器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迅猛发展,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为:
1)高性能和高精度:伺服驱动器将不断提高其性能和精度,以满足更高要求的应用。这包括更高的转矩密度、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jingque的位置和速度控制。
2)集成化和智能化:伺服驱动器将越来越多地实现集成化,并具备更智能化的功能。例如,内置的运动控制器和编码器、自适应控制算法、网络通信接口等。这将使得系统更加紧凑、易于安装和操作,并且能够实现更复杂的应用。
3)节能和环保:随着对能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伺服驱动器将会更加注重节能和环保。通过采用先进的功率电子器件、高效的控制算法和能量回收技术,将能够减少功耗和系统对环境的影响。
4)网络化和互联性:伺服驱动器将越来越多地支持网络通信和互联性。这将使得伺服驱动器可以与其他设备和系统进行实时数据交换和控制。例如,通过以太网、无线通信或云端服务实现远程监控和控制。
5)模块化和可扩展性:伺服驱动器将变得更加模块化和可扩展,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模块和接口,并且能够随时扩展或升级系统,而不需要更换整个驱动器。
伺服驱动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以高性能、智能化、节能环保、网络化和模块化为主导,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和应用要求。